今天,便和大家聊聊这种 生活中常见的 “ 群嘲 ” 现象。
01
什么是“群嘲”?
“群嘲”指数量较多的一群人通过言语、文字等形式,对个体(或一个整体)实施嘲笑、讽刺行为的一种社会现象。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群嘲现象中的 “嘲笑(teasing)”指个体因外貌、行为等受到他人言语的辱骂、奚落的消极评价过程(平凡, 潘清泉, 周宗奎, & 田媛, 2011)。 研究表明,这种来自外界的消极评价会 导致个体的自尊降低,对自己不满意,影响身体意向等方面的自我认知(Herbozo & Thompson, 2006)。
嘲讽属于校园冷暴力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孤立、歧视、疏远、羞辱等形式。
(你感觉一个人在被群嘲/自己被群嘲时内心会经历什么呢?)
这种非肢体的攻击行为给被群嘲者带来的伤害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可为什么还是屡见不鲜呢?
02
为什么要“群嘲”TA?
上周发布的问卷收集了大家对“群嘲现象”的看法,截止2021年6月16日上午10点,共249名同学提交了回答。
当遇到有人被群嘲时, 大多数人认为是 “ 嘲笑他人的人 ” 做得不好:
(你认为群嘲现象中,谁的问题更大呢?)
而具体为什么被群嘲, 两方可能都存在问题:
被群嘲者
ONE
(你认为/你发现一个人通常会由于什么原因被群嘲呢?)
160人认为被群嘲者 蠢而不自知或 “ 普且信 ”的情况会导致其被群嘲:
@M:
“一点也不尊重其他人,甚至殴打老师,妥妥精神小伙却很自信,驼背长得像一只猩猩,引起公愤的人也是很牛x了。”
153人认为被群嘲者被嘲笑是由于其 本身性格不好相处:
@Augety:
“初一刚入学的时候其实还没有那么讨厌她,就是后面慢慢相处久了全班人包括老师都觉得她有点不太好相处,然后就开始全班孤立她。”
150人认为被群嘲者会因为 身材、样貌等外表因素被嘲笑:
@匿名: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不到1米7,然后呢他是男的,不知道怎么的,从初中开始我们班就有十几个男生嘲笑他嘛,处处都要和他针对。”
还可能因为 家庭经济情况(45人)和 某方面或整体太过优秀(69人)而被众人排挤。
@匿名:
“他們群嘲我,因為我家庭經濟不是特別好,矮又胖,性格孤僻等等。”
@刚毕业的高三生:
“我们班上有一个名校转来的学生,他真的很聪明也很努力,家庭条件又优越,成绩数一数二,知识面广,但是上课很喜欢抢答,炫耀自己的学识,所以很多人当面或背地里会阴阳怪气,冷嘲热讽。有一些同学会故意针对他。”
另外,也有同学提到了一些其他原因,例如“有自己独特的爱好”、“观念与众不同”、“行为举止奇怪”......总结来讲, 大家会不喜欢甚至嘲笑的似乎是那些和他们 “ 不一样 ” 的人。
嘲笑他人的人
TWO
(你认为/你发现一群人通常会因为什么嘲笑一个人呢?)
165人认为群嘲他人的人可能是为融入群体而跟风群嘲:
@匿名:
“那是个普通的女生,有的人造谣说她很不爱干净。因为平常她的头发乱糟糟的,更加加深了大家认为她是个不爱干净的人的印象。在班上很多人都不大喜欢她,有的人还对她恶语相向,类似于死八婆之类的,男生居多,有的人被她不小心碰到还会夸张地骂她。一次,不知道她和一个女生起了什么冲突,那个女生把她的书扔进了垃圾桶,没有人帮她,最后是班主任出面解决。
有段时间我和他们一样,也认为她是个不爱干净的人,心里会讨厌她。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其实没什么不同。”
146人认为那些人嘲笑别人可能是为获得快感或存在感:
@阿匇:
“是上初中的时候啦。班级中有位女同学,看起来就呆呆傻傻的,不太聪明的样子,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就开始取笑她,用她开各种各样过分的玩笑。即使后来知道这位同学原来是位很优秀的学生,只是因为一次车祸伤到了脑子,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仍继续嘲笑,捉弄她。班级中有极个别三观正的同学耐心对待那位女同学,照顾她,反而会受到他们的冷嘲热讽。就连班主任,对那位女同学好像也有很大偏见,总是找她事,骂她,更有一次因为小小一件事扇了她五六个巴掌后将她的眼镜从三楼扔了下去。
初中三年,她应该过的很煎熬吧。现在真的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勇敢些,站出来制止他们的愚蠢行为,也后悔自己没有在她委屈时,给她一个抱抱。”
101人认为群嘲他人是为打击其自尊来缓解妒忌情绪:
@匿名:
“我大概就是很传统的乖学生吧,老师都还挺喜欢我的,上课认真,不化妆不打扮不闲聊……老师经常在班上表扬我后,总能听到议论鄙夷的声音,本来还挺难过的,后来也就习惯了,但是心理上的负担是一辈子不能改变的,每次做什么之前都怕别人议论,上课不敢再举手回答问题,不敢表现自己展现自己,慢慢想淡化自己,后来老师也没怎么关注我了,但是她们还是没改呢......现在毕业了,不需要再面对她们了,希望去一个新的世界,能更好一点。”
当然,也有人认为嘲笑别人的人是觉得其活该被嘲笑(98人),好像那些无法融入群体或行为无法被众人理解的 “ 奇葩 ” 就成了被嘲讽的对象。
“乌鸦的世界里,天鹅也是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合群”成为了一件不好的事,我们可能因此被认为有个性、特立独行,也可能因此被别人讨厌、贬低、歧视与嘲笑。
然而,我们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吗?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 “ 外群体偏见( outgroup prejudice) ”,人们会根据“ 他人是否与自己相像” 将社会上遇到的他人划分成内群体和外群体,通俗理解就是“搞小团体”,而 同一个群体很容易对外群体的成员抱有偏见。
“ 偏见 ” 其实是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对特定目标有着消极的情感和信念,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
FOR EXAMPLE
许多“跟风群嘲”的人有时其实不清楚为什么这个人会被大家针对, 只是自己的态度受到身边的人(即所在群体成员)的影响,就算不做出实际行为却在心里也跟着讨厌对方。
在学生时代,环境相对单一,我们通常 比较难意识到语言能够带来多大的伤害,而未来回想这种行为却 大多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大嘴鱼:
“我们班一个女生毛遂自荐当班长,她本身就挺爱管事儿,特别爱给老师跑这跑那,每次班长开会后回班说事儿也是一副老师样子,挺做作的,成绩还不太好,引来班里同学背地骂她,说她坏话。我也被分到她旁边坐,按圆珠笔声真的特别大,演算数学题还会把草稿纸移到我旁边“刷刷刷”地像是特意的一样,生理期捂着肚子请假好像想让全班同学知道她肚子疼……
现在三年相处走到尽头,想想以前班里对她背地里群嘲,也是挺无趣的。再怎么说也是同学一场,说实话班里也多亏了这么一个愿意为班级跑腿操心的人,一直到高考结束整个班级都是很让人放心的,不打闹不违反校规校纪。”
你随口一句的调侃,就有可能让被群嘲者的心理阴影面积又多了一块儿。 对于不理解的事物,应该做到基本的尊重和包容,而不是攻击和伤害。
03
如何停止“群嘲”?
我们要为了不再受 “ 群嘲 ” 改变自己吗?
当意识到自己在被群嘲时,首先还是要先反思:
如果 你发现自己的确是有地方做得不够好,例如不尊重他人、过度强加自己的想法给他人,又或者侵犯他人隐私等,那么的确 应该尝试做出改变,因为没有人会喜欢冒犯自己的人。
如果 你发现自己没有做任何伤害他人的事,但就是被当作软柿子在欺负。
(1)有时你可以 尝试下 “ 自嘲 ”,当他们发现你并不在意或许会丧失乐趣而停止了嘲讽;
(2)但当这种缓解措施无效时,或许你需要及时地将自我保护起来, 求助或远离,最重要的还有 建立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体系,不要让外界的声音影响到你。
如何避免自己也成为 “ 群嘲 ” 的助长势力?
(你认为什么因素会造成群嘲现象的结束呢?)
其实消除偏见,最简单且直接有效的一招就是:增加接触!
“ 直接与对方面对面接触 ”,不一定要和这个人成为朋友,但从你自己的视角去了解ta,观察ta是否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理解ta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
通过你自己的评价体系去认识这个人,或许看法会截然不同。
但如果经过接触和了解,你确实发现你不喜欢这个人,那么你完全可以选择远离。
还是那句话, 不理解不代表要伤害。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群嘲”或者群体偏见效应的受害者。
@匿名:
“小学时班上有一个男生因为说话比较温柔,嗓音偏尖,被同学嘲笑为人妖,骂他娘,不像男孩子,上厕所时要他去女厕所。经常骂哭他,甚至孤立他,撕他的书之类的,这种行为在班上仿佛成了流行,连老师也管不住。还记得在毕业时有同学阻拦他给别人递同学录,撕他同学录的纸,一本七十多页的同学录最后只有二三十页了。我还记得那时候他崩溃的声色,那种最后一点点的对痛苦小学生涯的希望与怀念在一瞬间湮没于嘲笑声中。希望他在初中能活得不在这么痛苦,玫瑰少年,活的永远灿烂。”
小TIE也希望
你们每一个人,永远灿烂。
现在的你,
怎么看待曾经遇到过的“群嘲”呢?
留言区见。
参考文献
[1] 平凡, 潘清泉, 周宗奎, & 田媛. (2011). 体质量指数、嘲笑与自尊: 身体意象的中介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5), 56-60.
[2] Herbozo, S., & Thompson, J. K. (2006). Appearance-related commentary, body image, and self-esteem: does the distres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mentary matter? Body Image, 3 (3), 255-262.
你可能还想看:
· Take It Eeeeeasy ·
中学生都在关注的心理疏导公众号
你来吐吐苦水 我来加糖去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