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是一种有毒金属,会损害大脑、肺部、肾脏和免疫系统,对儿童和孕妇危害尤为严重。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包括小规模金矿开采),可通过空气和水体长距离传播。
毁灭性影响
日本水俣市民曾因汞中毒深受其害。自20世纪30年代初,当地一家化工厂开始向海湾排放含汞废水,造成严重污染。
受污染的鱼类和贝类及其食用者出现震颤、听力受损、瘫痪甚至死亡等严重症状。孕妇将汞中毒造成的严重残疾遗传给未出生的孩子,包括失明、失聪和智力障碍。
公众的强烈抗议最终促成了一项国际条约——《水俣公约》。该公约于2017年生效,旨在减少汞的排放和使用,防止类似悲剧重演。
作为公约的重要机制,各国政府、联合国机构、政府间组织、民间社会、土著居民及青年代表每两年召开会议,评估执行进展并推动进一步行动。
本周一,第六届缔约方会议在日内瓦开幕。与会代表希望加快淘汰含汞产品(如电池、灯泡和化妆品),并减少来自工厂等来源的汞排放。会议还将讨论如何为履约困难国家提供更多资金与技术支持。
奠定基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在开幕式上指出,帮助各国了解汞使用和排放规模的工作已取得进展,“为采取有效行动奠定了基础”。
穆雷玛同时强调,今年是联合国环境署主导的“全球汞伙伴关系”成立二十周年。该伙伴关系汇集了近300家来自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旨在提升全球对汞治理行动必要性的认识。
该组织正协助各国制定国家行动计划,推动在小规模金矿开采中逐步淘汰汞的使用——这种物质对矿工健康构成严重威胁。